這是一個早在三月份的奇想,之所以稱為「奇想」正意味著「被實現」的可能性極低。然而這個念頭竟然在今天有了第一次的「行動」一切巧妙的安排正呼應了社群「實踐」之名。
在一個不可考的無意間,一個不可考的朋友丟了一個「全教會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基地班」申請訊息,對於「流浪」在外的我,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但是「建立一個專業夥伴關係」似乎是我心中最缺憾的一塊,不知怎麼地,我堅決要中止流浪人生,填寫了申請表,也在富台的科任群組發布訊息。但訊息一發布後,我不敢抱任何希望地等著回應。
「我還是要再重申,今天基地班正式開始,未來每一個人都要經歷『共備觀議課』的歷程。換句話說,在座的每一個人,包括我,都要被觀課喔...」
這是我第三次說著相同的話,只是跟前兩次最大的不同是,今天是看著夥伴們的眼睛說的。
「如果這讓你感受到壓力,你現在要退出都沒問題,也不會影響我們的友誼!」
從家裡出發前,老婆不斷提醒我,「不要讓別人感覺到壓力!」
身為我的同學又是同事的她,最常感受到我在工作上的「要求」所以我成為一隻孤鳥,她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或許,在我的教學生涯裡,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在看世界,忽略了旁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至賢,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以前聽到同事這麼說都感覺格外刺耳,但是,這何嘗不是一種提醒呢?
「每個人都『被觀課』不只是體驗,最重要的是,不再是抽籤或輪流的無奈,是一種決心...」
看著台下來了12位夥伴老師,我還是忍不住給了「壓力」不過,我真心期盼的是,「有一個可以討論教育專業的夥伴,不再是孤軍奮戰。」
我發布了「找尋基地班成員」的訊息之後,「+1」的回應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我無法形容當時的悸動。八月七日的這一天,雖然諧音挺「87」的,看到來了12位夥伴老師們,不為了研習時數,沒有暴力脅迫,自主前來一起學習,我也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了。只好頻頻說,「我好感動!」
我們邀請台師大心輔系張雨霖老師帶著大家經歷「設計思考」歷程,放暑假的靈魂馬上就被扎扎實實的「六小時」課程給充滿。這就是一種「態度」我們的基地班是「玩真的」!
張老師帶著大家探索「同理」、「釐清」、「發想」、「原型」、「試驗」的循環。這個「以人為本」的架構,不正適合我們教育工作者念茲在茲的「Student Centered」?
今天的練習是以「黃老師的困難」為題,大家分析黃老師在前滾翻教學的困難,透過「屬性分析法」釐清黃老師的問題核心,再以「NHK Brainstorming」共同腦力激盪出解決策略,最後再篩選出最適合的原型。原來設計思考,不只是設計「產品」一套「服務流程」同樣也可以透過這個架構產出。
張老師個人獨特的幽默特質,讓陌生的「設計思考」變成一件很平易近人的功課。而夥伴老師們,產出的「原型」進行了試驗,對於這位有困難的黃老師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如果他真的知道『問題』在哪裡,他自己就會去找答案了。」張老師說。
原來,黃老師連「問題」都說不清楚,當然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有了設計思考五步驟的架構,讓問題更聚焦,更清楚。
「我沒想到原來學生可能是不理解我的動作說明...也沒想過從提昇自信心下手...謝謝大家所提供的策略。如果我再上到這個單元,我會很有自信地把每個學生都教會了。」黃老師說。
捫心自問,我們做到多少以「學生中心」的教學思考,或許從教育心理學或過去的教學經歷中,我們對於「學生」有了學習狀態的認識。但是,真的落實了嗎?這是一個大問題。
今天的同理技巧練習,我們也以屬性列舉方式,摘錄了夥伴談話中的「名詞」、「動詞」與「形容詞」統整出了不同階段的老師的不同心境。唯有瞭解「使用者」才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對於我這個輔諮老師而言,如何設計出符合這些夥伴老師們需求的基地班,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你懂你的夥伴嗎?」我問自己。
當我得知有夥伴為了趕赴今天的第一次聚會,特地央請媽媽來幫忙帶小孩;有夥伴一早就從台北趕過來,就為了「準時」上課;有夥伴懸念著家務,仍然堅持到最後一刻......
我的眼光永遠不是世界唯一的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同理技巧帶給我最大的啟發,而我也會繼續努力。
訓導處的夥伴一早就協助打開視聽教室,教務處夥伴幫忙準備用餐空間,協助收拾了廚餘,教務主任還自掏腰包買來了消暑冷飲。
心裡要說的感謝實在太滿太滿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