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星期一,雨天
為了瞭解孩子對於「正比」單元學到了什麼?記得了什麼?我採取曼陀羅九宮格方式,讓孩子寫出腦海中的學習重點或相關的概念,藉此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與程度。在五分鐘內,孩子們寫出最多的是五個項目,其中有兩個孩子寫出「成正比的關係圖會通過原點」
不過,超過3分之1的孩子寫不出「比值」是判斷是否成正比的依據,甚至有5分之1的孩子只在九宮格裡簽上姓名,裡頭包含期中評量TOP6的孩子。令人好奇的是,他們是怎麼做出練習題的判斷的?
從後設認知的角度來看,如果孩子了解自己是如何進行學習的,知道自己的理解過程,這可以更有效幫助學習。但教室裡不乏安親班作業比班級作業多的情形,別在教室裡談「思考」這些孩子只想趕快把安親班老師交待的作業寫完,趕快把班級作業寫完。
80%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讀懂數量關係圖,也可以回答應用題。不過在計算「比值」這件事情上,卻常有錯誤發上。孩子們很容易將前、後項混淆,理由很簡單,這樣的孩子習慣「數量大除以數量小」為了提醒這些孩子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我會特別在計算出錯的題目上,圈出「前項」與「後項」並標記文字。這些孩子在我提示之後,可以很快發現錯誤。
不過,班級裡還存在另一種孩子。他們根本不知道「比值」是什麼東西?能吃嗎?
這也是目前我一直很想突破的困境,解決學習程度兩極化!
當不懂比值怎麼算的孩子,知道該用前項除以後項,我就不強迫他完成「約分」因為約分對他們來說又是另一個困擾的開始。對於提升數學績效,我暫時沒有新策略,就是個別指導,加強練習。
幸好,被我指定的孩子們願意跟著我的腳步,沒有退縮的。
「為什麼不安排小老師了?」你或許會問。
因為這幾個孩子的狀況已經不是住院醫生可以處理了,讓小老師上陣只是「粉飾太平」
那不是我要的!
最後一節課,我們透過體能遊戲,調整了一些跑步姿勢,希望能臨時抱佛腳,為週六的接力賽爭取那微乎其微的成績。正如我一直對孩子們說的,此行不是為了要得牌,而是要留下回憶,我盡我最大的努力創造孩子們的回憶。
下課前,我們全班圍起了一個大圓圈,練習著我為班上準備的加油口號。
我們的心更靠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