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星期一,天氣晴
跟孩子們相處了第34個工作天,也消化了3分之1個學期。孩子總讓我發現他們源源不絕的創意,正經的也好,搗蛋的也罷,尤其是男孩們。
撕紙片摺成小方塊當成「紙子彈」;在寶特瓶蓋上戳洞,按壓出小水柱把水送進嘴巴裡;用彩色筆盒蓋反射光線到同學眼睛....
今天有個負責搬電子琴的男孩做了一件讓我覺得是到目前為止最高級的「創意」。他把電子琴擺放在地上,然後趴在地板上,伸出他的雙手按壓在琴鍵上,試圖也把膝蓋移動到琴鍵上。
「你想要爬過電子琴嗎?」我難以置信的問著。
「沒有啊。」男孩眼神閃爍。
「那你把手壓在琴鍵上做什麼呢?」我開始面質。
「我沒有啊!」男孩語氣閃爍。
「我看到你趴在地上,把手壓在琴鍵上三次。我看錯了嗎?」我追問。
「....」男孩低頭不語。
我花掉了五分鐘處理這孩子的「創意」,佔用到了給要來練習數學的女孩出題的時間。
如果不是旁邊的同學出了個聲音干擾了他一下,以他「動作」的連續性來看,他真的會「爬」上電子琴。然後,後果可想而知。最後誰要來「擦屁股」呢?
就是我!這就是級任老師的「宿命」!
耳聞同事被家長「告狀」,連連賠不是。每每聽到這種消息,我總有一股莫名的義憤填膺。
「為什麼我們不能用我們的『專業』來回應呢?」我總是很納悶的問自己。
展現專業最好的方式就是別讓家長覺得自己看過幾篇網路文章,翻過幾篇親子天下就以為自己懂得「教育」了。
請用「專業」來說服家長吧!老師們,不用怕!
在星期一的第一節課上數學,這是一件很不健康的事情。我的心理跟生理狀況都還在開機模式中,何況是孩子。為了要提升「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教學」。我帶著孩子們複習上週五的課程進度,接著進行課本例題的練習。在這20分鐘左右的課程中,孩子們的眼神是渙散的、空洞的。我明白我現在講授的內容已經準備要「左耳進右耳出」了。於是,在我察覺學生學習狀態後,我調整了「學習策略」。我以「後設認知」運用的方式,讓孩子們自行出題...
頓時,孩子們都「醒」過來了,有的人改寫課本例題,有的人翻閱安親班題庫,有的人搔頭,有的人直喊「好難啊」
出題結束後,我收集所有人的試題,然後請大家隨機抽題進行練習。
「我那題好難算喔...」幾個女孩下課討論著剛剛抽到的題目,試圖找出答案。
翻轉一下不同的教學策略,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就不容易「失溫」。
一早,男孩走到我桌前:「我媽說要捐多少錢?」我發愣了一下。
男孩察覺了我的疑惑,馬上補充:「我媽看了老師在臉書上的留言...」頓時,我明白他的明白。男孩的媽媽又讓我的肩膀沉重了一下,但這是甜蜜的負荷啊!
在看我文章的您,我知道您也明白我的明白,謝謝您!